文章作者:admin 发表时间: 浏览次数:次
1985年,那时的海尔还不叫海尔,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刚到海尔任职不久的张瑞敏,一天巡视库房时发现76台存在这样那样缺陷的冰箱,他把职工们召集起来问怎么办?许多人说反正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价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
但张瑞敏不同意,他决定把这些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谁做的谁来砸,他自己抡起大锤先砸了第一锤。结果,这一锤砸出个中国冰箱行业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今天的海尔,早已是全球冰箱老大了。张瑞敏用过的这把锤子,后来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了。
海尔集团的厂长张瑞敏先生挥起大锤砸毁了有质量缺陷的76台冰箱,从此唤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
海尔人始终坚持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在1988年12月就得全国同行业的第一块金牌。拿到金牌之后,张瑞敏对他的员工说,我们拿到的只是一块全运会的金牌,下一步我们就要拿奥运会金牌。
在这样的鼓励下,海尔的员工更加树立起严格的质量观。所有的员工都以拿奥运会金牌为目标,以质量使得我们的产品走向全球为方向。
海尔在生产经营中始终向员工反复强调两个基本观点:用户使企业的衣食父母。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精细化、零缺陷”,让每个员工都明白“下道工序就是用户”。这些思想被员工自觉落实到行动上,每个员工到将质量隐患消除在本岗位上,从而创造出了海尔产品的“零缺陷”。海尔空调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产品开箱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海尔砸冰箱的经典例子
1985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亲自检查仓库,发现存放了76台不合格冰箱。在讨论如何处理这些不合格产品时,有人提议将其作为福利分给员工。但张瑞敏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质量意识,不能姑息这种带缺陷的产品。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理解的决定:在全体员工的现场会上,让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砸掉这76台冰箱。这个决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不满,但张瑞敏坚信这是必须的,因为他认为任何姑息都无法告诉员工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这次事件震撼了海尔内部,也成为了海尔质量管理的一面旗帜。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如今,海尔已经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并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在2017年天猫双十一“亿元俱乐部”榜单中,海尔位列第三名。2018年6月20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海尔(3502.78亿元)居第三位。2018年10月5日,青岛海尔公布在法兰克福上市的计划。
1985年,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
当时跟干部商量如何处置,有人说,冰箱只是外部划伤,便宜点儿卖给工人。那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斤白菜,一斤多花生油,六两猪肉。一台冰箱两千多元,是一个工人三年多的工资。
就算这样,冰箱依然供不应求,抢都抢不上,“纸糊的冰箱都有人买”。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
张瑞敏清楚,并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张瑞敏轶事:
在海尔发展情况有所好转,能够为员工分发福利的时候,工人希望能有一个烧煤的煤气。公司就拿一批冰箱换回来煤气证,每一批换的不多。当时张瑞敏定了一条规定,打三班的先发,换两班的完了之后给常规班的,最后是管理人员,到最后是他自己。
分房的时候,也是先给大家分,领导就算房子再紧张,也是先给工人。当时一个生产线上的老工人分完房之后,在院子扫院子。张瑞敏问他为什么要扫院子?他说从来没想到普通工人也能够分到房子,无以报答就天天早上扫院子。
以上内容参考:青岛新闻网-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 他让海尔勇立时代潮流
海尔epp超净技术是全空间超净系统,杀菌率高达99.99%,能达到高效杀菌、祛除异味与抑制串味三效合一,时刻保卫冰箱里食材的安全。
1984年,这还是一家通过引进德国冰箱生产线来制造中国冰箱填补国内冰箱空白的小企业,20年后,它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拥有20个生产工厂,年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台的冰箱、冷柜生产企业,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冰箱制造商之一。
海尔冰箱自创立始终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好的服务。“砸冰箱”是海尔冰箱向消费者提供的是质量服务。在那个“纸糊的冰箱都能卖出去”的年代,海尔冰箱却通过“砸冰箱”树立起了员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意识,制造出了高质量的海尔冰箱。
能够见证海尔卓越质量的冰箱仍然在用户家使用。
发展历程
在不断创新的背后,海尔冰箱为了让产品的性能更加可靠,还增加一个可靠性试验环节,这个环节被用户誉为“魔鬼试验”。
据悉,每一批冰箱在制造前,都要先根据国家对电冰箱运输试验标准的要求,在模拟环境下通过跌落、震动、撞击等试验,接着还要将冰箱产品进行真正的“路考”,即在恶劣道路环境下进行100公里实地试验。
海尔冰箱的这种试验标准更符合国内道路运输的实际情况,这意味着通过“路考”后的海尔冰箱才能到达用户家中,为消费者服务。这种始终为服务好用户而进行创新的理念才是海尔冰箱赢得信赖的宝贵财富。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一女士购买海尔电冰箱引发起火房屋被烧毁,得到鉴定是由于海尔电冰箱出问题造成的,这位女士要求赔偿9万元。对于这件事情的纠纷在于海尔公司只确定赔偿3万多元,而这位女士为了保存烧毁现场有家不能够回,在几次沟通无效后拿着锥子跑到卖场连砸了三台电冰箱。
对于上述事件,真的值得我们思考。最近打算装修房子,也在参加相关的团购会,打算买到称心如意的建材,买到性价比高的材料,可是看到这则消息后让我顿时隐隐的担忧,有点担心害怕自己是否会遇到这样的倒霉事。虽然这位女士的方法我们不提倡,但是对于这位女士遇到的事情真的感到同情。
作为商家应该多多的为消费者考虑,不能够盲目的只寻求利益不顾及买着的心情。不要以为能拖就拖,这样的不合作不作为行为只会引起更加多的误解与矛盾。想当年海尔发家也是靠砸电冰箱发的,没想到今天却再次遇到砸冰箱。然而今天的砸冰箱不是自己砸而是消费者怒砸卖场,看样子他们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得不引起海尔集团的思考啊。
砸与被砸——故事的背后,事情如何解决,希望所有的商家都能够对所有的消费者负责,能够用诚信还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的商业消费氛围也需要我们呼唤诚信,需要我们的商家能够用诚信来赢得未来的挑战。
海尔最出名的"砸",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砸冰箱。
那是1985年,海尔创业第二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众多企业引进了电冰箱生产设备、技术,"大干快上"。那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年代,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但这一年,海尔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
事情源自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台冰箱有类似问题。员工希望将这些有瑕疵的冰箱作为福利降价卖给员工。但张瑞敏的决定却是:砸了!
通过海尔砸冰箱这一件事,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质量不合格,自己不砸,别人会砸掉我们的厂子、砸掉我们的饭碗”
他们砸的不仅仅是冰箱,更主要的是要砸掉旧的思想、观念
只有
只有通过不断否定自己、挑战自己,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我们供电企业也一样,不能满足已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要不断业先进水平相比,迎接挑战
自己做一名后勤管理人员,更应该更新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克服自己的懒散思想,变被动为主动,树立为一线服务的理念,树立“追求卓越,真诚奉献”的价值观,在工作中注重细节、小事,努力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海尔砸冰箱的事件,表面上看是该品牌对自身严格要求严格的目标,实际上是为中国制造质量严把严控,正因为有那么一批为中国制造一起拼命的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品牌才能走的更远
海尔砸冰箱,说明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诚信经营就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有什么样的领导人,就有什么样的公司,你的公司就能走多远,欺骗只会自己毁掉自己
体现了领导层的素质,也表现出了公司的企业文化“真诚到永远”深入人心,领导人不要以小利而毁掉企业文化和社会地位,要用更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Copyright © 2018 http://sxldjx.com 亚美体育·(中国)-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版权所有 备案信息:粤ICP备17052236号 亚美体育·(中国)-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